查看原文
其他

东海学者程继红:热爱海洋文化 深耕冷门绝学

鸥讯社 浙江海洋大学 2022-12-24


人物简介


程继红,二级教授,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学者。现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、浙江省儒学学会理事、《朱子学研究》(CSSCI)编委、浙江省政协委员、舟山市政协常委。长期以来,立足舟山特色,聚焦于中国古代海洋文献、海岛文献整理与研究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中国古代海洋珍稀文献抢救性整理、研究与数据库建设》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《中国海洋古文献总目提要》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个人项目《中国古代石刻海洋文献整理与研究》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·文献项目《清代海洋文献总目提要》等,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,《浙江古代海洋文献汇刊》入选《2011——2020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》新增项目、《中国海洋古文献总目提要》入选国家《出版业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规划》。他带领的“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创新团队”,先后获得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多项省部级课题和一批浙江省新形态教材立项。


不久前,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捷报频传,由程继红教授主持申报的《中国古代海洋珍稀文献抢救性整理、研究与数据库建设》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,在舟山和浙江海洋大学的历史上均属首次,而几日前,由程继红教授主持申报的《中国古代石刻海洋文献整理与研究》获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个人项目立项。此前,他主编的《中国海洋古文献总目提要》首批纳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《出版业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规划》,在舟山和浙江海洋大学的历史上均属首次。而在卓越成绩的背后,是程继红夜以继日的专研奋斗,实现绝学研究从无到有,从有到优的提升,更有助于我校实现立德树人,实验示范的育人目标。

中国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,大陆岸线长达18000公里,沿海分布近7000个岛屿。我国海洋活动历史极为悠久,数千年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海洋文明,也随之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海洋文献。许多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海洋珍稀文献,散落在民间、基层图书馆与博物馆,更有些海岛摩崖、碑刻受天风海雨侵蚀,随时间推移,逐渐破损、残缺、甚至消失,故亟需收集、抢救、整理和出版,最终形成《中国古代海洋珍稀文献集成》,故可简称为“集成体系”。程继红课题组目前主要围绕“中国古代海洋珍稀文献抢救性整理、研究与数据库建设”开展工作。整理研究范围是1911年之前反映海洋(海岛)文明和涉海事务、散落在各个层面的尚未正式出版、有可能濒临消失的各种类型文献,包括民间、官方的图、文等中外文资料。课题组开展对海洋珍稀文献进行抢救性整理与研究的方针是:立足“抢救”,围绕“珍稀”,考量“价值”,形成“体系”。



良师善诱奠基础 学海专研出佳作

谈到学术经历中影响最大的人,程继红说,大学本科阶段,有幸遇见的三位好老师,对他影响深远。一位是班主任廖振佑老师,他是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的研究生,本科三年级跟他学习音韵学,那时就开始读清人的顾炎武《音学五书》、江永《古韵标准》。一位是胡冰涛老师,他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胡小石先生的儿子,上楚辞学选修课时,胡老师用考古文物与传世文献二重证法讲楚辞,当时不是太懂,但后来理解这种方法的重要性。三是著名古典文献学家杨忠老师,杨老师上清代文学课程,对清人集部文献非常熟悉,虽然是文学史课,但让程继红对文献学产生了兴趣。这三位本科阶段的老师,对他后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很深影响。2005年,程继红来到浙江海洋大学工作,张嵎教授对他的帮助也很大。张教授当时是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,他先让程继红整理黄式三战国编年史著作《周季编略》(2009),后又让其负责浙江省文化工程《黄式三全集》课题,从此程继红走上了整理海岛与海洋文献的道路,直到今天。

在程继红众多的优秀项目成果中,他的研究主要分为宋词、儒学、古籍三个部分。一是宋词研究。早期成果,他最喜欢的是《辛弃疾接受史研究》(2001)和《带湖与瓢泉——辛弃疾寓居信州日常生活研究》(2006),这两部书是目前词学界引用较多的书籍,也是辛弃疾研究无法绕开的书籍。二是儒学研究。这方面研究首先聚焦于宋代理学,尤以朱子学研究为主要,发表系列论文20余篇。此外是地域儒学研究,代表性成果为《义乌儒学研究》(2019)。义乌是全球知名的小商品市场,但它的儒学同样发达,程继红对义乌的儒学历史与文脉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研究。此书是程继红对地域儒学研究的一个尝试。三是古籍整理。这又分为两块:首先,是对清代学术名家著述的整理。程继红与张嵎一起主编的《黄式三全集》(2014),是对晚清经学名家黄式三著作的汇总,为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可靠文献。其中《周季编略》获2010年华东地区古籍整理优秀成果二等奖。其次,是对中国海洋古文献的整理。2021年,程继红主编的《中国海洋古文献总目提要》,刚刚纳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《出版业“十四五”时期发展规划》,这部书是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结项成果,基本摸清了中国海洋古文献的家底,为这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“冷门绝学”奠定了版本目录学基础。



不惧艰难向前行 初心不改简亦真


在程继红的科研生涯中,同样遇到过很多困难。首先是时间不够用。在学校,程继红历任图书馆长、教务处长、发规处长兼海洋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,行政工作繁忙,基本不可能有规律的科研时间,所以只能最大限度利用晚上、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时间进行科研工作。近十年来,他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,大年初一从下午开始,便前去图书馆投身于科研之中。做古籍整理的好处是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,程继红出差途中,在船上、车上,甚至飞机上都会打开手提电脑做几页标点。再者是学识不够丰富。古籍整理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广博的学识,这让他感到吃力,但唯如此,也不断促使自己大量读书、注意积累。面对种种困难,程继红却始终保持良好心态,觉得困难对他而言从来都是积极的、正面的影响。一者,困难让他更好地学会了时间管理,并与时间始终保持一种相向运动,这就是与时间赛跑的姿态;二者,困难让他更加大量地阅读累积,不断为自己充电,并一直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度与学术前沿的敏感度。

程继红认为,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平衡的,如果感觉生活与工作不平衡而出现了倾斜,一定是失去了生活与工作的初心,所幸他还保留有那份初心。日常中,他主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平衡关系:一是学校工作的平衡。即处理好教书育人、科学研究和行政工作的三方平衡,他觉得基本做到了。二是学校和社会工作的平衡。除了学校工作,程继红还兼任浙江省政协委员、舟山市政协常委以及民盟工作,因此尚有大量参政议政的社会工作要做,在这方面他尽量将学校工作和社会工作平衡好。三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。工作面复杂了,必然会挤占日常生活空间,这是正常的。他的日常爱好不多,主要是阅读、聊天、烹饪、走路、欣赏别人喝酒。日常生活简单了,平衡也就简单了。




恪守师德广树人  授业解惑成师友


1984年,程继红走上大学讲坛,已有近四十年,在人才培养方面颇有心得。一是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。在程继红眼里,学生就是学生,不存在其他意义上的差别,这是他从教的基本观点。二是人格平等。一般所谓的师道尊严,并不是为师的尊严,而是指为师之道的尊严。在“道”面前,人人平等。长期以来,他与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亦师亦友关系的基础。他认为亦师亦友是最为舒适的师生状态。三是教书育人。如今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导向,愈来愈重视科研,同时教学考核却以课时数量为鹄的,大学内部制度分工愈加细化,出现了辅导员、思政工作者,教书与育人逐渐分家。但他从不认为教书与育人是“两张皮”,他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,无法绝然分开。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书过程中都应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。近四十年来,程继红坚持韩愈倡导的“三位一体”教书育人观。他认为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三位一体,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。

近年来,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新苗计划项目、省级诵读比赛,带领师范学院首届研究生考上博士,还有一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优秀毕业生称号。程继红觉得,作为一名教书育人工作者,他想从科研角度给同学们一些建议,把明代人学习诗歌写作时提出的口号转送给大家,即“立志须高,入门须正”,然后持之以恒,坚持到底。




来源:宣传部(教师工作部)

作者:赵繁

美工:陈俐颖

值班编辑:陈俐颖 钱泽宇

责任编辑:赵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